干部“换位跑”,民生问题有新招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调查研究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一桩桩具体事务、一个个细微环节之中。前一段时间,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的“换位跑一次”行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7名机关干部脱下制服,穿上工装,用两周时间全流程沉浸式体验网约车司机、快递配送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的日常工作。其中,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化身“外卖小哥”,党群办宣传文化科副科长成为“滴滴师傅”。身份的转换,带来的不仅是工作体验的变化,更是城市治理思路的摸索。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更是破题的基础。几年前,北京市人社局副处长王林体验送外卖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如今,苏州干部的“换位跑”,再次将新就业群体的工作状态带到公众面前。体验式的调研,让干部们亲身感受到新就业群体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张亥秋副局长在送外卖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骑手高峰期争分夺秒的紧张节奏;同样,王铭科副科长在跑网约车时,也发现了服务用户的配套设施有待改善的地方。由此看来,发现问题、号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更是调查研究的要义。
从“行行有本难念的经”渐渐成为“件件能够落实的事”,中间秉轴持钧的关键,还在于“人”。王林在体验外卖小哥生活后,就以户外劳动者的需求为抓手,联合多部门之力,建成100多个“务工人员之家”。
调查研究和换位思考都是“法宝”,把它们运用的好,更能把一个个基层的“问题清单”转化成实干的“成效清单”。基于此,公众对苏州的“换位跑一次”行动也充满期待,这期待来自于干部在“变形记”后将推出什么具体的、创新的措施,为城市治理和服务民生提供精准的靶向。
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就是最有“性价比”的调查,也是最有“含金量”的研究。促使干部从管理者视角向服务者视角转变,以共情心和同理心去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靠着刻舟求剑或者闭门造车显然不行。很多问题之所以没被发现,还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已经结束的“换位跑一次”行动,就收集了十几个问题,对它们的破题,无论是从立竿见影的“当下改”,还是制度建设的“长久立”,最终都将体现在苏州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中。
换位跑一次,办法多起来。如果幻想当着“清闲官”,放任问题在基层发酵而“无为之治”,这就是在最好的位置上“混日子”。到基层跑一次,或许就能“天地宽”。也要看到,机关干部亲身体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酸甜苦辣,对完善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机制大有裨益,但三百六十行,不能行行都指望“换位跑一次”来体验后才做出改变,痛点的改善与行业的推进要跑在问题发生的前面。这就要求拓宽沟通渠道,利用大数据、线上平台等方式,实时收集新就业群体反馈,让城市治理与服务对象保持紧密联系,始终贴合民生需求。不管线上线下,这种“跑”的姿态,将始终持续下去。(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