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高校课堂禁手机引争议,到底在争什么

 2025/4/21 10:31:57 《科学时评》 作者:光明网-时评频道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作者:卓如

日前,西北政法大学多名学生向媒体反映,学校推行学生学风建设行动,其中有建立“无手机示范课堂”“手机入袋”等措施,部分学院还存在强制学生上课上交手机等情况。

对此,校方回应称,部分反映者的表述不实,目前学校并没有强制要求学生上课前上交手机,也没有对学生上课时拍摄教学PPT有所限制。不过,从一些学院将手机入袋与综合素质测评挂钩,违规者还可能面临通报批评等情况来看,所谓的“自愿”显然是大打折扣的自愿,多少有借“自愿”之名,行强制之实的味道。

高校学风建设无可厚非。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职责,而课堂是学校育人的第一阵地,是人才培养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回归课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本分和职责。当下,一些大学课堂,学生抬头率低,学生埋头玩手机的情况比较普遍。如果高校管理者对此视而不见、放任自流,那不仅仅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也是自身职责的失守。我们看到,很多高校都推出了相关举措,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提升学生自律水平,避免受到手机的干扰,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质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加强学风建设和课堂手机管理的方向虽正确,实施方式却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在数字化时代,课堂形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各种新技术在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不再仅仅是休闲娱乐的“玩具”,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海量信息、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重要工具。以当下常见的教学场景为例,教师授课大多依赖PPT,讲解速度较快,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学生笔记速度往往难以跟上教师展示PPT的节奏,很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一味禁止使用电子设备,试图回归传统课堂模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是对教育发展趋势的背离。

更为关键的是,课堂质量才是吸引学生回归课堂的核心要素。在数字化时代,信息获取渠道丰富多元,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在浩瀚的网络信息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倘若教师教学投入不足,教学内容多年一成不变,教学方式陈旧僵化,只是照本宣科地朗读教材、机械地念PPT,这样的课堂必然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学习需求,难以吸引学生专注听讲,更别说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学生不玩手机,也不会真正投入学习中。

反之,如果课堂内容充实、干货满满,教师教学艺术精湛,能够以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方式授课,那么即便学生手中拿着手机,也会全神贯注,不舍得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由此可见,打造更多高质量的“金课”,淘汰内容空洞、质量低下的“水课”,大力改进教风,是加强学风建设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良好的教风作为支撑,就难以形成优良的学风。

从“出勤率”“前排率”“抬头率”,到“禁止出游”“禁止挂床帘”,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呈现出日益严格、细化的趋势。这也引发了关于“大学高中化” 的争议。如今的“00 后”“05 后”大学生,自我意识更强,思想观念更加多元,追求个性与自由。而部分高校的管理思路和方式却显得生硬、僵化,未能充分考虑到新生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矛盾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在尊重新生代大学生个性和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成长成才,高校需要花费更多心思,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

比如,在课堂手机管理方面,少一些强制和“一刀切”。可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也可以与教师共同制定合理的使用规则。时代在变,教育在变,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在管理与创新中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卓如)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