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卷时间的竞争难有赢家

 2025/4/21 15:28:59 《科学时评》 作者:中国教育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 通过整治违规办学乱象,打破“剧场效应”,营造健康有序的教育生态,让更多学校更有底气、更有定力遵循育人规律

■ 改进对学校的考核评价,打破以升学率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模式,以评价改革引导学校回归教育初心

近来,一些地方要求高中学校恢复双休日制度,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教育部日前亦发布通知,公布河北、江苏、河南等地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的典型案例,并就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提出要求。通知明确将合理安排中小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充分保障学生睡眠和自主学习互动时间作为“底线”,将禁止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作为“红线”。

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在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补课。但一些地方、一些学校阳奉阴违、违规组织集体补课。有的学校将学生一天的生活安排得密不透风,跑操、背单词、吃饭等日常活动都精确到分钟。这些现象深刻反映出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功利化、短视化办学乱象。它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合法休息权益,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加剧了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破坏了区域教育生态的平衡。

地方加大对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提前开学、违规补课等问题严肃处理,对相关学校及负责人追责,彰显了治理办学乱象的坚定决心。从在评先争优、绩效考核、项目申报、经费奖补等方面降档扣分,到直接免去学校主要负责人职务,这些处罚力度不可谓不大。教育部公布典型案例,更进一步彰显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决心,对各级各类学校起到了以儆效尤的警示作用。

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必不可少。学生体质下降、心理疾病多发等问题,都与过于紧张的时间安排密切相关。从学习规律层面分析,只有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才能充分释放学生的活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进而取得更优的学习效果。

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过度紧张、高压的学习环境会透支学生的发展潜能,消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人工智能时代已然来临,传统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考试评价体系和社会用人标准也在持续变化。那种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一味延长学习时间的竞争模式,既缺乏效率,无法顺应考试评价改革的趋势,又难以培养出情感丰富、善于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一言以蔽之,学习需遵循规律,竞争亦要有策略,时代不断变迁,内卷式竞争注定不会有赢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重塑育人生态,亦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当下,仍有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仍然困于“卷时间”办学模式中,昧于时代变革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对此,既要立标尺、明底线、划红线,更要不断强化常态化的治理机制。要通过动真碰硬的查处,严肃追责问责,纠正违规行为,让高悬的“高压线”切实带电。要通过整治违规办学乱象,打破“剧场效应”,营造健康有序的教育生态,让更多学校更有底气、更有定力遵循育人规律,摒弃功利化、短视化办学模式,真正为学生一生发展负责。

现实中,学校的办学选择受多重因素影响,既与办学管理者的育人理念有关,也受地方办学考核评价体系影响。因此,重塑育人生态,不仅要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还要求各地党委、政府、教育系统切实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改进对学校的考核评价,打破以升学率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模式,以评价改革引导学校回归教育初心,把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学校在办学育人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家长的殷切期待与社会的高度关注。部分地方推行恢复双休日制度,却遭到一些家长的反对,就反映出学校办学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学校育人模式亟待革新,家长乃至全社会的育人观念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要引导家长与全社会转变认知,将孩子的身心健康置于比分数更为重要的地位,深刻正视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紧迫性与必然性。家长和全社会还应充分意识到,孩子的成长成才绝非仅靠学校一方之力就能达成。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相应责任,切不可简单地认为将学生送往学校,自己便尽到了全部职责。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