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婚姻登记开“绿灯”,女性应“一看二慢三通过”

 2025/4/28 9:37:49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乔雅雯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近日,修订后的《婚姻登记条例》公布,将从2025年5月10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新规一经发布就引发了社会热议,取消户口本登记、实施免费办理等改革举措,在彰显行政便民理念的同时,也暴露出女性权益保护新课题。面对新规,我们既要肯定改革初衷,更需关注制度调整可能产生的“破窗效应”,端平婚姻自由与权益保障的天平。

从家庭层面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户口本作为传统把关工具,曾是父母参与子女婚姻大事的关键媒介,父母能借婚姻登记流程,了解子女伴侣及其家庭状况,从而进行把关,复旦大学2020年的一项调查也显示,25.67%的样本认为结婚需要双方父母和家庭同意。如今,在婚姻登记程序中户口本的取消,固然进一步保障了婚姻自主选择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对潜在风险的筛查。部分涉世未深的年轻女性,可能在未全面了解对方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个人习性等信息的情况下步入婚姻,而个别不良行为者也可能借此隐瞒关键信息,导致女性在婚后面临家庭债务纠纷、家庭暴力等潜在风险。

在婚姻登记的信息核实环节,户口本承载着户籍地址、亲属关系、婚姻状况等重要基础信息,曾是辅助核查登记双方身份真实性与婚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这一环节的调整后,当前主要依靠身份证与签字声明的信息核实方式,客观上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极少数骗婚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女性在婚姻中一旦遭遇骗婚,所承受的伤害往往更为沉重,正如《诗经》中所言“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们面对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要承受情感上的打击,一些女性在被骗婚后,陷入长期的抑郁和自我怀疑之中,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出阴影,其创伤的修复过程漫长而艰难。

婚姻登记流程的优化调整,也引发公众了对“冲动婚姻”现象的关注。我国《民法典》规定的法定婚龄是“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而登记程序的简化,可能使部分刚达到法定婚龄的年轻女性,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婚姻认知尚不全面的情况下,因情感冲动或外部压力仓促结婚。在传统家庭分工模式与社会现实中,女性往往承担着更多生育、育儿及家庭照料责任,若因冲动结婚导致婚姻关系破裂,可能在财产分割、子女抚养、职场发展等方面面临多重挑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

面对这些婚姻登记简化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女性需以“一看二慢三通过”的审慎态度,在婚姻大事上做好自我保护:“一看”即主动通过亲友、生活观察及公开平台,了解对方家庭背景、债务纠纷等信息;“二慢”要克服冲动,预留充足相处时间,在催婚压力下保持清醒,深入磨合价值观与生活习惯;“三通过”则是确认双方契合后,理性筹备婚姻,主动学习婚姻法律知识,必要时签订婚前财产协议、咨询法律人士。唯有将政策便利与个体审慎相结合,女性才能在享受登记便利的同时,也筑牢婚姻防线,收获人生幸福。

来源:红网 乔雅雯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