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脏水”“吹泡沫”撑不起行业未来
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是健康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然要求。汽车行业的竞争,比的是技术、品质与服务,而非“泼脏水”或“吹泡沫”。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
通过制作虚假图片、视频,捏造故事,炒作和散布涉车企负面话题;组织、操纵网络水军、“黑公关”“黑嘴”及“饭圈”粉丝,联动发布涉汽车企业及企业家的虚假、负面信息,煽动网民情绪,打“口水战”,恶意抹黑竞争对手;汽车企业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在车圈,尤其是新能源车行业,这些被《通知》点名的乱象,并不鲜见。就在不久前,某自媒体及其相关账号因长期发布大量有关某车企的不实及侮辱诋毁信息,被法院判决认定其构成侵权,须赔偿该车企经济损失等共计201.87万元。而另一车企,近日也因网上被捏造散布3000余条虚假信息向当地警方报案,公安机关已立案调查。
乱象其实是“腠理”上的表象,背后的“病根”到底是什么?在9月9日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谈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情况时,一语中的:“产业非理性竞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说白了,就是无序内卷。市场经济之中,任何一个行业内的此消彼长、优胜劣汰都是正常竞争的体现。但是,如果公平竞争变成刷屏控评、“互撕”闹剧,并愈演愈烈,那么受到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和车企自身,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根基。
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是健康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然要求。此次六部门联合出手,体现了监管的协同性与系统性,精准切中了当前汽车产业数字化营销中的顽疾,释放出坚决净化网络环境、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强烈信号。从非法牟利到虚假宣传,从恶意诋毁到网络攻击,整治范围覆盖了产业链、营销链、舆论场中的多个乱象高发环节。三个月的集中整治,有望形成对违法主体的有效震慑,进而推动行业良性竞争机制的建立。当然,此次专项行动只是一个开始,既要注重“当下改”,也须力求“长久立”。下一步,除了落实好《通知》的要求,还应推动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完善信息审核与投诉机制,鼓励用户参与监督,构建起政府、企业、平台、社会多方共治的良好生态。唯有如此,才能让汽车行业的竞争回归本质——比的是技术、品质与服务,而非“泼脏水”或“吹泡沫”。
当然,整治网络乱象并非限制企业正常宣传与市场竞争,而是为了打破恶性循环,让真正专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的企业脱颖而出。期待以此次整治为契机,中国汽车行业能在清朗的网络环境中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真正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逯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