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责任不能简单“外包”
据媒体近日报道,当前,一些在工作与家庭之间艰难寻找平衡的家长们,选择将育儿任务“外包”给大学生——雇大学生陪孩子写作业、出门玩耍、哄睡等。与此同时,不少家政机构推出相关服务,市场需求持续升温。此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请大学生兼职带娃,对家长和学生来说,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既让大学生提前接触了社会,也让忙碌的家长减轻了一些育儿压力。目前,请大学生带娃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家政平台提供中介服务;另一种是家长通过社交媒体直接聘请大学生,双方权利义务的设定与风险防范完全依赖于个人约定。
从现实看,随着此类服务增多,一些隐患也逐渐产生。例如有的大学生未与家长签订协议,面对家长临时增加的家务劳动、无故延长的工作时间等苛刻要求,难以拒绝;有的大学生缺少应急能力,在面对孩子摔伤、过敏等紧急情况时难以有效应对,进而引发矛盾纠纷。针对这些问题,各方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
陪伴能够暂时“外包”,亲情绝不能一直“平替”。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对未成年人承担监护职责,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因此,对于作为孩子第一责任人的家长来说,应强化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在聘请大学生带娃时,应全面考察大学生的品行与能力,并与其签订详细的书面协议,明确服务内容与安全责任,同时,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情绪变化等,确保孩子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环境中,绝不能“一包了之”,当“甩手掌柜”。
对于家政平台等市场主体来说,应当主动作为,承担起审核与保障的责任。通过实名认证等举措为供需双方筛选靠谱对象;通过提供格式化的劳务合同范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引入意外伤害险或第三方责任险,为可能发生的意外风险提供兜底保障,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与潜在风险。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的结合。我们应通过法治手段形成多方协同的保障体系,让规则更细化、行业更规范、平台更尽责,既解家长的“育儿之忧”,又为大学生提供实践舞台,从而实现“孩子受益、家长放心、大学生成长”的多赢局面。
(朱莉,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