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点名”值得点赞
那远航、张志刚、刘卓……11月4日,12名一线职工的名字出现在了黑龙江省绥化市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上。被提及名字的职工范围涵盖了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者、全国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出席代表、省级劳模和创新工作室主持人等。(11月6日《工人日报》)
这声声“点名”,首先是对个体价值的庄严确认,打破了过往某些总结报告中“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窠臼。曾几何时,许多工作报告习惯于运用“广大职工”“众多骨干”“一批先进”等集合概念,虽然概括全面,却在宏大概括中不经意地模糊了每一个鲜活的、具体的奋斗者面容。绥化市工会这一举措郑重宣告:每一份卓越的贡献,都源自一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个体;每一次事业的进步,都值得对其具体的推动者报以最诚挚的敬意。更进一步看,这种具名式的褒扬,其意义远超对个人的激励本身,它为社会树立了清晰而崇高的价值坐标。当工作报告不惜“笔墨”为一线职工“署名”,实则是向整个社会传递一种强有力的信号:劳动至高无上,技能弥足珍贵,创造引领未来。
如何让这一声“点名”所蕴含的尊重与激励,从纸面走向现实,从瞬间化为永恒,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关键在于,必须将这种对劳动的尊重、对创造的崇尚,从一种文本上的“仪式感”,深化为一系列制度化的“硬保障”和全社会的“软环境”。我们不仅要在工作报告中响亮地“点名”,更要在薪酬分配、职业发展、生活关怀等具体环节,让这些先进典型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广大劳动者,真切感受到劳动的价值。这需要不断完善技术工人、创新人才的薪酬待遇体系,使技能水平、创新贡献与收入待遇紧密挂钩。同时,要着力打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拓宽技能人才的晋升通道,落实其在社会地位、职业荣誉、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权益,让他们事业有奔头、生活有保障。(徐会吟)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