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14岁初中生的作文全网刷屏,带来什么启示

 2025/11/10 16:26:12 《科学时评》 作者:光明网-时评频道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作者:孔德淇

“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日前,湖南娄底一位14岁初三学生的作文刷屏网络、戳中千万网友的泪点。这篇作文,来自湖南娄底某中学老师布置的半命题作文“藏在___的爱”,其中一位龙同学在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里追忆了自己离世十年的奶奶。在征得同意后,老师将这篇作文分享到了网络平台,没想到迅速引发了网友的集体共鸣。

厨房忙碌的背影、未关的水龙头、围裙擦干的双手、一勺白糖的甜润……这些细碎场景无渲染煽情,却让沉默的爱跃然纸上。“幸福从罐子里跑了出来,弥漫了整个屋子”的直白,“尝到盐的苦味才懂糖的甜”的感悟,“薄薄一层土隔断相见”的怅然,皆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龙同学将对奶奶的思念,寄托在“糖与盐”的味觉对比中;把生死别离的沉重,浓缩在“一层薄土”的具象表达里。

生活本就是写作的富矿,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不经意的瞬间,往往藏着最珍贵的情感与最深刻的感悟。只要用心观察生活、捕捉细节,哪怕是一罐糖、一个背影、一次尝试,都能成为绝佳写作素材。

这篇作文之所以能引发全网共鸣,核心在于其触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童年的眷恋、对离别的怅惘。网友们在评论区分享的点滴感受,与龙同学的“糖罐子”异曲同工,都是蕴于岁月里的朴素爱意。好的文字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搭建起心灵的桥梁,让情感传递、共鸣、延续,使读者在他人的故事中看见自己的影子。龙同学用孩子的纯粹视角,将个人化的思念跨越年龄、地域的界限,转化为普遍性的情感表达,让每一个有过相似经历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14岁初中生的作文走红,也给当下陷入模板化、套路化的作文教育带来了启示。如今不少作文教学中,老师热衷于传授万能开头、高分结构,学生则机械背诵经典素材、优美辞藻,却严重忽视了情感培养、生活观察与心灵滋养。于是,不少作文充斥着虚假叙事、雷同表达,缺少了真实温度与个性光芒。

真实情感永远比技巧套路更有力量,个性表达永远比千篇一律更具价值。作文教育的核心,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写”的技巧,而是鼓励学生“好好记录生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观察一花一草的生长,感受一言一行的温度,记录一点一滴的感悟,并将其化作写作的丰厚养分。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视角书写内心,不必强求辞藻华丽、结构完美。

倘若每位学生都可以真诚之心对待生活,以感恩之心体察亲情,以细腻之心捕捉细节,并诉诸文字,作文自然会充满温度与力量。这种心灵的滋养不仅能让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更能让他们成长为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人。(孔德淇)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