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摩区开绿色通道,执法者的共情最动人
黄鹤权
“警官,我妈没了,我回家看我妈去……”近日,一名男子因母亲突发急病离世,骑着摩托车前去奔丧,由于着急,走上了禁止摩托车行驶的北京四环主路。交警拦下男子后得知其母亲去世的特殊情况,快速报备后为其敞开绿色通道,后续多个检查卡点也默契放行。这场特殊的执法处置,没有生硬的教条主义,也没有突破规则的随意,让人们在冬日里感受到法治框架下的人文关怀,并诠释了执法的内核——既有坚守底线的力度,也有体恤民情的温度。
交通法规明确划定禁摩区域,是为了保障公共道路安全,这是不可逾越的刚性底线。交警最初的拦截正是对规则的坚守。如果因为个人不遵守规则就随意突破法律边界,不仅会损害规则的严肃性,更可能给道路安全带来隐患。但当“奔丧”这个承载着至亲离世悲痛的理由出现时,执法者的选择从刚性约束转向柔性守护,这种转变不是对规则的妥协,而是法治精神的精准落地。法律的初衷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当严格执法与群众急难产生冲突时,灵活处置更能彰显法治初心。
执法的本质从来不是简单惩罚,而是有效治理。它的核心不只是守住法律条文,更要温暖群众人心。那位默默收起装备的交警,用一个简单动作诠释了法理不外乎人情的深意。他没有纠结于繁琐的程序,而是以共情之心体察当事人的处境。对失去母亲的人来说,每一分耽搁都可能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这种将心比心的处置,让冰冷的规则有了情感温度,也让公众对执法者多了一份理解与信赖。这种信任的积累,远比一次生硬的处罚更能增强公众的规则意识。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场跨越多个卡点的一路放行,这背后是执法队伍对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原则的共识。这种共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近年来执法理念转型的生动体现。从一些地方推行的交通执法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制度,到街头执法中越来越多的柔性沟通,执法者的角色正在从冰冷的规则执行者,转变为兼顾法理与情理的社会治理参与者。他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执法目的,而是通过执法加服务加普法的模式,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有人或许会担忧,人情考量会不会消解规则的刚性,答案恰恰相反。真正的法治精神,从来不是机械地一刀切,而是在坚守原则基础上保留人文弹性。此次放行并非无底线的纵容,快速报备的流程、对事件真实性的初步判断,都是在规则框架内的灵活处置。这种有温度的执法,非但不会破坏规则,反而会让公众更主动地敬畏规则、遵守规则。就像首违不罚的实践所证明的,当执法者展现出对群众的理解与尊重,公众也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回应规则。
这场发生在禁摩区域的暖心处置,看似是一次偶然的特殊情况,实则是执法理念进步的必然结果。规则是法治的骨架,人情是法治的血肉,唯有两者兼具,法治才能真正扎根人心。“节哀,您慢点”,这句简单的叮嘱,是执法者最朴素的共情,它告诉我们,法治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情感的体恤。
让每一次执法都能精准拿捏力度与温度,让每一个困境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法治的温暖,这正是法治中国最动人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