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蜂”市场乱象亟待完善法治规范
张西流
虎头蜂,学名胡蜂,俗称马蜂、黄蜂,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伤人甚至致人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我国不少地区都发布了加强虎头蜂危害处置工作的通知,甚至明确禁止虎头蜂养殖。有消费者向《财经调查》栏目反映,网络平台上,一些商家以虎头蜂能治病为由,大肆兜售这种毒蜂,甚至有人在大规模养殖这种毒蜂,以此牟利。
近年来,被称为“杀人蜂”的虎头蜂,在部分地区悄然形成一条隐秘而危险的灰色产业链,从技术教授、种蜂售卖、蜂巢培育到活体运输、成品销售,环环相扣,利益驱动下,安全与法规被抛诸脑后。云南牟定县两名幼童被蜂群蜇亡的悲剧,正是这条失控产业链末端爆发的极端恶果。当养殖行为脱离监管、披上“土特产”“野味经济”的外衣,我们不得不警醒:这已不是个别农户的盲目尝试,而是一场正在蔓延的风险风暴。
这条灰色产业链的起点,是网络平台上公然叫卖的种蜂与养殖技术。在电商与社交平台只需轻点鼠标,便可购得“高产虎头蜂种群”,附赠“防蜇指南”与“捕获技巧”。部分商家甚至打着“药用价值高”“滋补圣品”的旗号,将毒蜂包装成山珍野味,诱导消费者购买。而养殖环节更是乱象丛生:无需审批、无需备案,农户在房前屋后、林缘路边随意安置蜂箱,蜂巢规模从几窝到数十窝不等,与居民区仅一墙之隔。一旦蜂群受惊或自然分巢,极易引发群体性蜇人事件。
产业链的中游是运输与交易环节。活体虎头蜂或蜂蛹被装入密闭容器,通过快递、物流悄然流转,跨省流通却无任何检疫证明或安全标识。由于未被列入畜禽或野生动物管理名录,这些“移动的危险源”,在监管盲区中畅通无阻。而下游的消费端,部分餐馆、农家乐将其作为特色菜高价出售,或被用于民间偏方入药,形成畸形市场需求,进一步刺激非法养殖扩张。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条产业链背后隐藏着“高收益、低风险”的错误信号。一窝虎头蜂蜂蛹市场价可达数百元,成年蜂可售用于繁殖,投入低、回报快,吸引不少农户铤而走险。而监管的缺位更让违法成本近乎为零——无证养殖不被查处,安全事故仅追责个体,主管部门相互推诿,“不在名录”成为逃避管理的万能借口。久而久之,非法养殖由点成面,渐成气候。
要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必须从源头治理。首先,应尽快将高危蜂种纳入特种养殖或危险生物管理范畴,明确主管部门,建立养殖备案、安全评估与定期巡查制度。同时,电商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下架非法售卖种蜂信息,切断传播链条。公安、农业、林草、市场监管等部门需联合执法,对非法运输、交易、食用行为依法打击。同时,应加强公众科普,破除“蜂蛹大补”的迷信,压缩市场需求。
“养殖杀人蜂”不是致富路,而是通往悲剧的歧途。当一条以生命为代价的灰色产业链悄然成型,我们不能再以“不知情”“难管理”为由推卸责任。唯有正视其系统性、组织性与危害性,以法治手段果断介入,才能防止下一个“牟定悲剧”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