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爱发声,守护你的消化防线
4月9日,是第20个国际护胃日。近几年,我国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胃部疾病高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其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约30%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监测数据,2022年全国胃癌发病人数超过35万,死亡人数超过26万,占全球胃癌死亡病例的近一半。因此,提高对胃健康的关注与重视刻不容缓。那么,日常中的哪些不当行为易诱发胃部疾病?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等常见胃部疾病,有哪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郭旭教授为大家一一答疑释惑。
记者:胃作为人体消化的关键一环,它究竟对我们的日常活动与整体健康起着怎样的作用?
郭旭: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胃部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胃不仅承担着食物研磨、营养分解的关键功能,更通过黏膜屏障守护着机体健康——其分泌的胃酸与消化酶为全身能量供给奠定基础,而胃黏膜的完整与否直接影响营养吸收效率及免疫系统平衡。这一精密的“营养加工车间”若功能失调,将直接导致全身能量供给链的紊乱,从细胞代谢到器官运作均会受到连锁影响。因此可以说,守护胃部健康就是为全身营养均衡筑牢第一道防线。
记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约50%的成年人感染幽门螺杆菌。那么,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哪些症状?会造成哪些严重影响?从健康层面考量,感染后接受医治的必要性体现在哪?
郭旭: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厌氧,寄生在胃内的细菌,黏附于胃黏膜及细胞间隙,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与胃癌及胃淋巴癌等疾病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或并发症,但所有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即幽门螺杆菌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一旦感染不能自行消除,除非采取主动干预措施。
幽门螺杆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有家庭聚集现象。口—口(接吻、共餐)、胃—口、粪—口均可传播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表现为:长时间口腔异味,有口臭、酒糟鼻;胃镜检查有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幽门螺杆菌会使菌群失调,引起其他一系列症状;餐后打饱嗝、恶心、腹胀、腹部不适等肠胃症状。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碳13尿素呼气试验因其无创,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也是公认的非侵入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国际卫生组织认定的胃癌一级危险因素,建议阳性患者进行根除治疗,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加剧胃黏膜炎症反应,与抗栓药协同增加消化道溃疡的发生率,严重者引起消化道出血。
记者:如今,胃食管反流已成为一种高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着众多患者的生活质量。胃食管反流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有哪些症状?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郭旭:在我们的消化系统里,食管就像是一条连接口腔和胃部的通道,而胃则是消化食物的“加工厂”。两者之间有一个“守门人”——下食管括约肌,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控制食物和胃酸的单向流动,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到食管。但有时候,这个“守门人”会出现问题,比如松弛无力或者过早打开,导致胃酸和消化液趁机流回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这种情况就是胃食管反流。烧心、嗳气、反酸、呕吐、咽炎、声音嘶哑、中耳炎、咳嗽、哮喘、鼻炎、胸痛这些症状可能都跟胃食管反流病相关。肥胖、孕妇(腹高压);长期吸烟、酗酒、爱吃辣的人群;睡前爱吃夜宵、吃饱就躺的“躺平族”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危人群。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能有效预防胃食管反流病,为身体健康构筑坚实防线。比如,饮食上,少吃巧克力、薄荷、浓茶、咖啡;避免洋葱、柑橘、碳酸饮料;睡前3小时不进食。生活上,睡前垫高枕头15厘米(坐卧更好);戒烟戒酒,控制体重;避免久坐弯腰、穿紧身衣等。
“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胃部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少人由于对胃部健康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对早期出现的胃部症状选择忽视,像是偶尔的胃痛、胃胀,以为忍一忍就过去了,殊不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可能正是胃部疾病发出的危险信号。因此,树立正确的护胃观念刻不容缓。守护胃部健康,其实并不复杂,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即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每日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减少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都是简单易行的护胃方法。除了日常的饮食和作息调整,定期体检筛查同样至关重要,特别是有胃部疾病家族史或长期出现胃部不适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郭旭最后提醒。(记者 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