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科普 >学术科普>正文

别让拔罐养生变“伤身”

 2025/11/2 8:06:05 学术科普 作者:科普时报记者 陈 曦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近日,一则男子因连续两天在家拔罐导致截瘫的消息令人心惊。拔罐本是传承千年的中医外治疗法,为何成了健康杀手?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徐媛表示,拔罐对于风寒湿痹(如颈肩腰腿痛)、高血压、感冒等病证确有良效,但并非包治百病。

“有些由内脏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疼痛,盲目拔罐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延误治疗。”徐媛提醒。

拔罐也不完全是“哪疼拔哪”,位置选择需根据经络循行、穴位特性及疾病性质综合考虑。同时需要避开皮肤破损部、腹股沟区等布满重要神经血管的危险区域。

拔罐也并非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徐媛建议,留罐时间应控制在5-15分钟,具体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拔罐部位调整。初次拔罐者、年老体弱者或儿童应适当缩短时长,一般5-10分钟即可,留罐过久易导致皮肤起水疱,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感染。

关于罐印,徐媛解释,其本质是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后的瘀血,可反映体质状况,比如紫黑多属寒凝血瘀,鲜红提示体内有热。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肝脏、肾脏和呼吸系统排出,皮肤并非主要排毒器官。

徐媛建议,想要安全拔罐可以选择抽气罐,每周进行1-2次为宜,拔罐后4-6小时内避免洗澡,若出现水疱需专业处理防止感染。

“拔罐是专业的医疗技术,不是万能的养生术。”徐媛提醒,只有科学操作才能让传统疗法发挥健康效用,若拔罐后出现持续疼痛或加重病情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