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进补的红枣,4类人要少吃
在不少人的秋冬养生清单里,红枣总是补血益气的首选。它不仅可以当小零食日常食用,还可拿来当食材煲汤,更是滋润药材。
红枣虽然营养丰富,但在食用量和适合人群上都有讲究。这颗“天然甜果”,哪些人必须少吃?怎样吃才能真进补?
受访专家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邵剑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于彦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支持与治疗委员会秘书长 孙凌宇
红枣是首批“药食同源”食物
红枣(也叫做大枣)的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古人就利用红枣发酵酿造红枣酒,作为上乘贡品宴请宾朋;战国时期,红枣成为重要的果品和常用中药。
在原卫生部公布的首批药食同源(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名单中,红枣位列其中。
红枣药用始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用典籍《神农本草经》,书中将大枣列为“上品”。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列有113个药方,其中有65个药方用了红枣。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
传统医学认为,红枣属补气药,可润肺、止咳、治虚、养胃。现代文化中,“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等民间谚语也佐证了它的营养价值。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红枣含有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A、维生素C 、钙元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秋冬吃红枣有哪些好处?
中医讲求饮食顺应时节,提倡秋天进补以“食补”为宜,红枣就是推荐食材之一。
补气养血
在传统医学理论中,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秋冬更容易让人气血不足,比如出现手脚冰凉、畏寒、乏力等症状。
红枣甘、温,有补中益气、生津液、和百药、益五脏、润心肺、调营卫等功效,此时吃有助补气养血,抵御外寒。
辅助健脾
寒冷的进补时节,人们往往会摄入更多滋腻的食物,加重脾胃负担。
红枣有健脾功效,比如,一些人有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表现,中医辨证属于血虚。此时吃红枣,可以充分利用其健脾功效。
帮助安神
秋冬季节昼短夜长,光照减少,有的人容易产生情绪低落、疲惫、睡眠问题。大枣富含铁质和维生素C,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可用于失眠、倦怠乏力、面色苍白等气血不足的症状。
4类人要少吃红枣
红枣除了直接食用,还可以煲汤、煮粥、泡水、制作甜点。需要注意的是,4类人要少吃:
胃不好的人
红枣的外皮质地较硬,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大量摄入或咀嚼不充分时容易刺激胃黏膜,诱发或加重胃痛、胃胀,胃炎、胃溃疡患者尤其需要注意。
此外,红枣糖分含量高,容易刺激胃酸分泌,胃酸多的人也不能大量食用,以免引起烧心症状。
胃不好的人吃红枣最好去除枣皮,并控制食用量,具体可根据食用后的感受进行调整。
高血糖人群
大量食用红枣容易引发血糖剧烈波动。
容易上火的人
这类人体质偏热,经常出现便秘、口臭、咽喉牙龈肿痛等症状,红枣性味甘温,偏于温补,若大量食用,犹如火上浇油。
痰湿偏盛者
这类人常表现为舌苔厚腻、口甜或口中发腻、食欲不振,平时常感觉胃部胀满,严重者会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眼睑及面部浮肿等症状,红枣的滋腻之性容易助湿,使得痰湿停留在体内难以清除,进而加重上述不适。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于彦推荐了几个“红枣食疗方”:
熬粥:养心安神
取浮小麦100克、小米30克、甘草10克、大枣数枚,这个方子由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经方——甘麦大枣汤演化而来,具有养心安神之功。
做法:将浮小麦、小米用水淘净;红枣去核,与甘草一起置汤锅里,加水6碗(约1200毫升),慢火熬1小时左右,不时用勺搅匀,以防粘锅。
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少许红糖,即可食用。
泡水:美容养颜
取当归10克、红枣3个、蜂蜜或冰糖适量,当归去除杂质清洗干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烧开后加入红枣同煮15分钟。
茶汤温度降低后加入蜂蜜搅匀饮用,也可在煮时加冰糖。
干蒸:健脾养血
选择肉质厚实、颜色鲜亮的红枣,洗净后放入锅中蒸20分钟,取出放在阴凉处晾3~4个小时。再蒸20分钟,取出晾3~4个小时。最后再用小火蒸20分钟即可。
蒸好的红枣晾凉后装入密封罐里保存,每次吃时上蒸锅加热一下,去掉枣皮和枣核食用,每天吃3颗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