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肺移植手术,解决心肺双重症难题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10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布消息,该院肺移植团队与心外科团队协同攻关,为一名62岁的尘肺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张义(化名)成功开展胸腔镜辅助肋间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右肺移植同期手术,经科技查新该技术为国际首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张广健教授(左二)主刀肺移植手术。医院供图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张广健介绍,今年9月,62岁的张义因尘肺病晚期合并肺气肿前来就医,当时他的病情已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不仅行走需要家人搀扶,甚至静卧时依然呼吸困难,且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患者本希望通过肺移植获得生机,然而术前全面评估又发现致命隐患:同时存在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心脏功能已濒临失代偿边缘。
“‘心肺双重症’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困境。团队通过循证医学分析与模拟推演明确,若仅行主动脉瓣置换,患者因尘肺导致的严重肺功能障碍,术后无法脱离呼吸机;若仅行肺移植,心脏瓣膜病变会导致围术期急性心衰,死亡率超90%。唯一可行的路径是同期手术,但该方案风险很高。”张广健说。
面对这一困境,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组建了一支由胸外科张广健主任、心外科闫炀主任牵头,麻醉科、心外ICU、超声科、呼吸科、输血科、器官获取OPO等多学科参与的专项攻坚团队,围绕手术方案开展多次专题研讨,最终制订出“心脏手术1.5小时内完成+肺移植3小时内收尾”的精准治疗方案。
10月2日,匹配的爱心供肺顺利到位,手术按既定方案精准推进:患者全麻后,心外科李勇新、郭锋伟教授团队在体外循环支持下,通过胸腔镜辅助肋间小切口完成微创主动脉瓣置换,完整保护了胸廓的稳定性,术中出血量控制在50毫升以内,为后续肺移植保留了良好的手术条件。
心脏手术结束后,心外科ECMO(体外膜肺氧合)团队10分钟内完成体外循环向VV-ECMO(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的切换,确保患者呼吸、循环稳定。随后胸外科张广健主任团队在显微镜下细致分离严重粘连的胸腔组织,精准完成右肺动静脉吻合、支气管吻合,全程止血彻底,术中出血量仅150毫升。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能自主下床活动。
闫炀表示,此次国际首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右肺移植”同期手术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心肺联合手术的技术壁垒,更实现了多项创新:解决了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难题,建立了“抗凝剂量动态调整+精准止血”的围术期管理方案,构建了“多学科无缝衔接”的手术流程,为终末期心肺联合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