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科普 >学术科普>正文

超15个省区市处于静电活跃区域 ,四招解锁“除电”攻略

 2025/11/23 10:24:43 学术科普 作者: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田雨汀)连日来,我国各地降水较少,不仅北方,江南、华南多地也将经历同期少见的干燥天气。中国天气网发布的全国静电指数地图显示,11月20日至22日,我国大部地区静电指数较高,京津冀等超15个省区市均处于静电活跃区域。其中,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中西部、辽宁、京津冀、山西、西藏大部等地相对湿度在30%以下,静电风险高;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及长江以南大部地区都属于静电潜伏区域。

冬季静电看似无害,实则格外让人烦恼:开门时指尖刚触到门把手,就突然传来一阵刺痛;穿脱毛衣时,衣服上噼啪作响还伴有蓝色火花……不仅影响生活体验,长期积累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潜在影响。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海英介绍,静电一直存在,但只在冬季才被人感受到。静电积累通常由干燥环境引起,当环境湿度低于30%时,空气中的水汽就无法传导电荷。冬季气温和湿度双低,利于静电积累,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当静电电压达到2000伏时,人的皮肤就会感觉到不适;超过3000伏时就有火花出现,手指会有针刺似的痛感;超过7000伏时,人就有被电击感。

同时,皮肤干燥也会加速静电积累。健康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约10%~20%,冬季角质层含水量会降至5%以下,传导电荷的能力大大减弱,让人变成“带电体”。

此外,冬季常穿的化纤、羊毛等材质的衣物由于导电性较差,也容易产生和积累静电。

多数情况下,静电产生和持续的时间极短、电流量小,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危险。但若静电产生的电压较高、持续时间长,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红斑,甚至引发皮肤过敏,增加感染风险。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静电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静电频繁干扰会导致疲劳、烦躁、失眠、头痛、免疫功能紊乱等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对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静电产生的磁场也可诱发心律失常、早搏等问题;静电如果吸附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有害物质,被人体吸入后可能诱发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过敏反应,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概率。

王海英提醒,想要摆脱冬季静电,可从改善居室环境和调整生活习惯入手。

第一,室内最好使用加湿器,将环境湿度维持在50%~60%,加速静电消散。也可多摆放绿植、在室内放置清水、勤拖地,增加空气湿度。

第二,穿脱衣物时,动作尽量放缓;接触金属物品前,可先将手放在墙壁上,提前释放身体多余电荷,再接触门把手、水龙头等物体;勤洗手、多涂身体乳,保持皮肤湿润;梳头时容易产生静电导致头发打结,可在梳子上涂抹少量护手霜,或用湿毛巾擦拭梳子。

第三,衣物尽量选择纯棉、麻、丝等天然纤维材质,透气性好、导电性强;床上用品、窗帘等家居用品也建议选择天然材质,能从源头减少静电产生。有条件者可在衣物上使用抗静电喷雾,或在洗衣服时加入衣物柔顺剂,能在衣物纤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摩擦产生的静电。

第四,若衣物上已经积累了静电,可将衣物挂在通风处,并喷洒少量清水;也可以将衣物与纯棉毛巾一起放入烘干机中烘干,或在晾晒时与纯棉衣物搭在一起,利用纯棉材质的导电性中和静电。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