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慢性病已成共识,患者五年生存率逐步提升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艾冰)“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让晚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有了极大提高,如今肺癌可以作为慢性病进行管理已经成为共识,全新治疗方式以及创新药物的出现,让肺癌成为可治愈或可带瘤长期生存的一类疾病。”11月19日,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内二科主任邬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现阶段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进展最快的治疗手段。
每年11月为“国际肺癌关注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非小细胞肺癌作为肺癌的主要类型,占所有肺癌的85%左右,其中超七成非小细胞肺癌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五年生存率较低。但非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比小细胞肺癌低,疾病的发展速度和预后总体比小细胞肺癌要好。”邬麟表示,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精准诊断和靶向药物崭露头角,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收获很好的疗效。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内二科主任邬麟。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创新精准治疗方案快速被研发、持续问世,各种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出现更新了肺癌的治疗模式,这使得肺癌诊疗真正进入‘精准化、个体化’时代。”邬麟介绍,临床中部分基因突变类型的晚期肺癌患者,通过精准联合治疗已有望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邬麟进一步举例,“以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例。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驱动基因,在我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突变率约为50%。目前,针对这一类型,EGFR敏感突变的靶向药物已经成为一线标准治疗选择,且随着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应用的增多,我们对其耐药机制日益明晰,克服耐药策略也在不断发展。”
邬麟补充道:“由于肺癌细胞的异质性高,研究证明,肺癌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不但可以改善肺癌患者生活质量,也能助力提高生存率,建议肺癌诊治模式应基于循证医学,整合多学科团队、综合最佳证据、专家经验和患者意愿,使患者诊治过程更加个性化、精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