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3个月注销280名药师执业,为何“挂证”屡禁不止?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高瑞瑞)11月7日,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处罚公示,依法注销赵某某等65人的《执业药师注册证》。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不完全统计,这已是该局自今年8月以来发布的第10次注销《执业药师注册证》的公告。短短3个多月时间,累计280名执业药师因“挂证”行为被注销执业资格。

“我国执业药师总量虽然有85万人,但地域分布极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药师严重短缺,部分药店为了符合开店条件,只能通过‘挂证’满足监管要求。”中国药科大学国家执业药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康震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相比聘请全职执业药师,药店通过‘挂证’方式成本更低,尤其在利润微薄的背景下,部分企业更倾向于‘租证’而非‘用人’。”
过去,药店的药品认证体系是按照GSP药品质量管理规范进行质量安全监管的,并不管理患者的用药质量。如果想保证患者的用药质量,必须管理药师的职业行为,这就需要改变药店的商业模式,即不能仅依靠药品的差价来保障药师待遇,而是要体现药师职业行为的服务价值。
“此次重庆等地对280名执业药师的集中注销,反映出全国监管趋严的态势,并非孤立事件。”康震表示,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监管手段升级:多地已采用人脸识别、社保数据比对、医保系统联动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人证分离”行为,查处效率大幅提升;行业震慑效应显著:一旦被认定“挂证”,药师将面临注销注册证、三年内不得重新注册,甚至被纳入全国失信系统,形成“全国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
医法汇创始人张勇律师认为,“挂证”行为屡禁不止背后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药店为降低用人成本,药师为获取额外收入。在监管存在取证难、跨区域协作不足等问题,且执业药师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药品市场形成了灰色供需产业链条。
“这次处罚对行业会形成强力震慑,通过直接清退违规者,倒逼药店走向合规经营。它传递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药品安全不容挑战,影子药师的时代即将终结。”张勇建议,首先,对于药师个人而言,主动适应、严格自律是唯一的选择。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挂证行为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违法违规行为,务必摒弃“查不到我”的侥幸心理。
其次,针对执业药师挂证这一顽疾,需要建立药监、医保、卫健、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处理机制,实施联合惩戒,并通过深化大数据技术应用赋能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让违法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同时大幅提升违法成本,对违法者形成有力的震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