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反浪费纳入课堂教育,多多益善
作者:龙敏飞
“我每顿都把饭菜吃完,也要带动爸爸妈妈节约食物。”湖南省湘江新区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周洋(化名)指着教室门口电子班牌上的照片自豪地说:“这是我的‘光盘’照。”湖南省将反食品浪费纳入课堂教育,带动学生们用实际行动争做“光盘”小明星。
反对食品浪费,早已是社会共识。新闻中引导学生弘扬勤俭节约,将反食品浪费纳入课堂教育式的创新,比比皆是:天津市红桥区将“节俭办婚宴 餐桌新文明”宣传倡议纳入结婚宣誓活动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制止餐饮浪费融入传统民俗活动……可以看到,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努力行动,营造全社会勤俭节约之风。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是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2021年,我国专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每一次相关制度规定的出炉,都是一次对宣传引导、标准规范、监督执法的升级,有利于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从源头上坚决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食物浪费更意味着在生产食物过程中,对所投入的水、土地、能源等其他生产资料的浪费。减少食物浪费,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形成良性循环等,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制止浪费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硬约束”,也需要制度规定的“软激励”。比如江苏省张家港市,其就制定了《反食品浪费信用评价指标》,增加文明餐饮指标权重,将反食品浪费宣传和具体实施办法作为可叠加的加分项目,鼓励餐饮服务单位主动提示引导每位消费者“光盘”,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与引导价值。强制性的措施固然有效,但也缺少点人情味,只有将法律的刚性与制度的柔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小推进中的各种阻力,更好地达成目的,让好事真正做到“办好”。
制止“舌尖上的浪费”是一项系统工程、持久工程、民生工程,需要汇聚众智、不断创新,如此才能形成长久的示范效应,让节俭之风真正成为社会新风尚,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贡献新的更大力量。(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