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依赖症”怎么治
“大学生作业里充满了AI味”“高校学生患上‘AI依赖症’”“文科生快失去了原创写作的能力”……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不少大学生在学习、完成作业和论文过程中,已习惯于使用AI工具,而且不当使用的行为比例不低。多所高校出台相关规定,就“学生如何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生成式AI”“AI生成内容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许多高校老师担心,过度使用AI会让学生失去原创写作能力,甚至丧失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精神。
AI是赋能还是扼杀学生创造力,不能一概而论。当学生直接把写论文任务让AI“代劳”,类似找“枪手”的行径显然构成学术不端,应着重规范。若在文献检索、格式整理等非创新性方法的范围内使用AI,它似乎又是个不错的“助手”。如今,拥抱AI、引导学生善用AI成为国内外高校共识,不过,对于使用AI工具的边界在哪,各方还在寻找答案。
不少人反映,以前的AI工具总是“会重复说‘车轱辘话’”“有时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经验的老师基本能判断是不是由AI完成的。然而,随着技术飞速发展,ChatGPT等不仅可以用于查询信息和润色语言,还具有提出观点的能力。更有研究团队称,他们合作研发了一款名为“AI科学家”的AI模型,从提出假设到论文撰写,“AI科学家”能够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写作的整个流程,并对自己的论文进行同行审查。这意味着,AI“枪手”等不当使用行为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检测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综观国内外,有高校开设“AI素养”课程,引导学生规范使用AI锦上添花,也有高校要求学生标注出AI生成部分,或使用AI作弊检测工具检测AI生成内容比例,规避学术不端行为。遗憾的是,许多学生担心使用AI会影响分数,不仅不会主动标注来源,还会“用AI写论文,用AI检测论文的AI率,再用AI把AI率降下去,形成了一个吊诡的闭环”。尽管一些AI检测软件自称准确率较高,但有教育工作者担忧,就算只有1%的误差,也意味着会有学生被错误地指控。另有用户发现,误判率远高于官方数据。以至于一些教师感慨,“AI禁令本身就是无效的”。
即便如此,也需对AI持开放态度。在没有AI的年代,如果有人存心想走捷径,也是有手段能实现的,堵并不现实。有专家提到,未来一个人的能力会被分成两种,一种是不在任何AI工具帮助下的能力,另一种是AI加持条件下的能力。不可否认,善用AI,是AI时代极为重要的能力,因噎废食不可取。当然也要看到,不同专业强调不同的核心能力,对使用AI的要求也不同。以当前颇具争议的“能不能使用AI进行语言润色”来说,文学等专业和理工类专业用一把尺子就不合适,让AI赋能而非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对策也会有所区别。
为应对AI冲击,有高校开始更多采用现场考试、口头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论文答辩环节或将更加严格。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明白技术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分化,警惕自废武功,以对自己负责的高度自觉善用AI,让AI工具成为个人发展的垫脚石而非拦路虎。(维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