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预制菜”之争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企业要服务“人”的体
没人在意西贝的菜是否符合“法律意义上的预制菜”,就像没人纠结超市里的苹果算不算“植物学定义上的浆果”——大众对日常事物的判断,从来不是靠条文定义,而是凭借朴素的体验与直觉。
这场舆论风波的核心,是消费者与商家对“预制菜”的认知,身处两个平行宇宙。企业谈“预制菜”,逻辑始终围绕着法规界定、冷链成本与出餐效率转,算的是商业运营的账;消费者谈“预制菜”,在意的是餐桌上有没有“现切现炒”的锅气,吃饭时能不能有“看得见师傅颠勺”的踏实感,图的是烟火气里的仪式感与信任感。
双方各说各话时,真正被模糊、偷换、篡夺的,实际是我们对“吃饭”这件事的话语权。
西贝前后矛盾,反映了一种企业对“预制菜”这个词微妙的驯服逻辑。贾国龙曾直言“预制菜是未来”,彼时企业眼中的“预制菜”,是能提升效率的标准化生产,词语边界被主动放宽;如今又反复强调“我们没有预制菜”,为规避争议,拿法律当标尺,把定义收窄到只认工业生产许可证。于是,“预制菜”成了被需求随意拉扯的橡皮筋,企业按需调整含义,消费者手里攥着的“日常体感”,竟然反倒逐渐被抽空了意义。
因此,我们越是执着于“西贝的菜算不算预制菜”,拿着法条互相辩驳,就越容易偏离最关键的起点——自己的感受,从而陷入了形而上的陷阱。在大众认知里,判断一道菜是不是“现做”,哪里需要复杂定义?只需要自己去感知:是等餐时那段时间的期待,是入口时舌尖尝到的锅气,是透过玻璃看到后厨忙碌得安心。这些藏在细节里的体验,才是普通人对餐厅朴素的期待。
罗永浩一句“恶心”能引爆舆论,正因为他替所有人喊出了那份被冒犯的直觉:走进餐厅花钱,本就包含对“现场制作”的预期,这和买电影票默认“银幕放映”一样天经地义。企业可以辩解“中央厨房也是现做”,但消费者的身体比大脑更诚实——尝不到锅气的违和感、看不到制作的不确定感,这些“不对劲”的直觉,可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更接近生活真相。
我们现在的话语里,讨论“吃饭”要先查标准条文,而不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与舌头;判断一道菜好不好,要先纠结它的“定义”而不是口味,这难道不是病态的吗?
一群人拿着规则互相说服,却忘了吃饭本该就只是“好吃”“满足”这样简单的事。
其实问题根本不复杂:企业整改,本质就是提升消费者的“吃”的体验——不管是开放后厨透明化,还是优化制作流程,最终都要落到“人”的满足上。
我们争论“预制菜”,不该困在词语的定义里,而该回归味觉本身,让消费者用体验投票,市场用优胜劣汰说话。
毕竟,连“今天吃的是不是现做菜”都要靠字典界定,我们还能信任自己对生活的基本感知吗?我们失去的从来不止对“预制菜”的共识,更是对日常的掌控力——而这份掌控力,本来就握在每个感受生活的具体人手里。
来源:红网 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