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论文可“量产”,产不出学术的真知
谢嘉亮(兰州财经大学)
近期《财经调查》栏目接到群众反映,有个别企业公开大肆招聘所谓“撰稿”人员,为有需求的群体有偿代写。只要付费,就能批量生产假文章、假论文,甚至形成了一条灰色生意链条。某公司主管称,他们采用“组稿+AI”模式,操作简单、无需深度人工介入,代写效率高,员工靠“走量”赚钱。
用查重服务规避论文代写的敏感词,用“只辅导,不写作”掩盖AI代写的真相,不少商家靠AI快速出稿,甚至能把论文包装得像纯人工写的,检测时AI参与度符合标准。这看似是技术催生的新乱象,实则戳中了“唯论文”评价体系的沉疴、监管手段的滞后,以及部分人对学术初心的背离。
AI不过是工具,真正让造假蔓延的,是人心对捷径的追逐与制度对漏洞的纵容。要守住学术的底线,不能只盯着AI堵漏洞,得从根上理顺技术、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AI代写之所以比传统代写更具破坏力,是因为它把学术不端变得更加低成本、规模化。以前的代写依靠少数写手,效率有限、价格不低;现在有了AI,成本更低,几分钟就能生成几千字的论文,代写团队只需拼凑不同AI内容、稍作润色,再用技术规避检测,就能批量产出看似合规的文章。
更让人忧心的是,这些AI生成的论文,看似逻辑通顺,实则是算法对已有文献的“概率性拼凑”。这种“论文”,既没有真实的研究数据,也没有研究者自己的思考,更缺少学术研究最核心的独创性,说句“学术垃圾”也不为过。长此以往,真研究被假论文稀释,学者不再愿花时间做实验、写分析,学术圈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最终伤害了整个科研生态。
这些乱象能存续,说到底是“供需两端”都给了机会。从供给端来看,AI工具让代写摆脱对专业写手的依赖,普通员工经简单培训即可“走量”生产,大幅压缩人力成本。商家利用差价牟利,对外宣称“专业老师执笔”抬高报价,对内以数百元单价外包给AI写手,差价可达数十倍。
从需求端看,不管是大学生毕业,还是教师评职称,都要依“论文”而定。有的高校要求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才能毕业,有的把论文数量当作晋升的硬指标,在这种“唯论文”的导向下,一些人急着交差、急于增加论文数量,就把AI代写当成了捷径,忘记了学术诚信。靠AI代写堆砌的成果,终究是空中楼阁,即便暂时蒙混过关,也难逃真相曝光的一天。
此外,现在的规则和技术都有点跟不上节奏,更给了不法商家钻空子的机会。法律上,虽然禁止论文代写,但对AI生成内容的定性还不明确,不同学校对“论文里能不能用AI”“用多少算违规”的规定也不统一;检测技术上,现有工具的准确率不足,遇到“AI生成+人工润色”的论文,不同检测系统的判断结果有较大出入。
要管住AI代写,不能只靠单一手段,得多方面一起发力。技术上,得升级检测工具,不能只看文本本身,还要结合写作过程来判断,比如通过记录写作时的修改痕迹、时间分布,甚至是作者的思考笔记,来区分“AI代写”和“AI辅助写作”,让造假行为无处遁形。制度上,明确AI代写产业链中,商家、平台、买家各自该承担什么责任。
更重要的是教育,要让学生和研究者明白,AI可以当“助手”,比如用来整理数据、删减冗余,但不能当替身。AI本身没有对错,它可能会帮助一些研究者节省机械性工作的时间,也可能沦为侵蚀学术诚信的帮凶,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抉择、制度如何引导。学术的价值,从来不是一篇篇看似完美的论文,而是背后研究者的真实思考、反复验证的坚持。
做学问如做人,唯有坚持诚信,方能守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术本真,让“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得以延续,真正做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谢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