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私挖三百平地下室,何以挖穿监管底线?

 2025/10/15 9:40:21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许晴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许晴(重庆大学)

据澎湃新闻报道,10月13日,安徽六安一小区业主称,黄某某私挖近300平方米地下室,使得整栋楼32户住宅墙体开裂。这场个人肆意的“圈地运动”,已然损害到小区各业主权益,触及了安全底线。那为何如此大规模的违规施工,总能轻易穿透监管的层层防线?

令人困惑的是,如此大规模的施工是如何在众人眼皮底下进行的?挖掘3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需要运出大量土方,会产生持续的噪音和震动,这些迹象为何没有引起物业和相关部门的注意?直到墙体出现裂缝,问题才被重视,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监管,暴露出的不仅是某个环节的疏忽,更是整个监管体系的反应迟钝。

物业公司作为小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理应对此类违规施工保持高度警觉;住建部门作为专业的建筑安全监管机构,更应建立起常态化的巡查机制。然而,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监管的“真空地带”,直到问题变得无法忽视,各方才匆忙介入。

受害业主们的维权之路也充满艰辛。无论是在与镇政府人员的交谈录音中,还是在信访部门的答复中,听到的都是类似“可以走法律程序”“有方案会兑现”的官方回应或者模糊承诺。这些回应虽然符合程序,却缺乏应有的温度和担当。对于普通业主而言,走法律程序意味着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持续投入,而他们的家却时刻处在危险之中。这种维权过程中的无力感,实际上进一步加剧了受害者的困境。

这起事件折射出的,不仅是某个业主的任性妄为,更是当前城市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事后的追责和补救,更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预防机制。比如,物业公司是否可以建立更加严格的装修报备和巡查制度?住建部门是否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对小区异常施工进行监测?社区居民是否可以建立起更加有效的相互监督机制?

目前,当地住建局已成立工作组处理此事,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我们更应该期待的是,这次事件能够成为一个契机,推动整个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不仅要对这次事件进行妥善处理,更要举一反三,形成长期影响,让类似的“任性施工”再无立足之地。

安居才能乐业,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当每个家庭用毕生积蓄购买的住房,却要因为邻居的任性而担惊受怕时,这损害的不仅是几个家庭的利益,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事件的妥善处理,能够让每个人都能真正安心地回到自己的家中,不必再为墙壁上突然出现的裂痕而忧心忡忡。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许晴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