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药价“剪刀差”,同店不同价刺痛了谁?

 2025/10/15 9:41:28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许海龙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许海龙

“同样的药,同一家店,线上买只要20元,线下却要60多元。”北京某高校学生张云(化名)近日在某药店亲历了“一店两价”的怪象。类似现象并不鲜见。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市多家药店发现,同一家药店、同一款药品,部分线下门店售价普遍高于其自身在线上平台的售价,有的价差甚至高达两三倍。(10月13日 《法治日报》)

这道横亘在消费者面前的药价“剪刀差”,刺痛的不仅是钱包,更是对市场公平的信任。当同一家药店的同款药品在不同渠道呈现两三倍的价差,“平台补贴”四个字的解释显然难以抚平消费者的疑惑——为何同为正规渠道,价格却判若云泥?

药价悬殊的背后,首先是渠道成本的真实差异。线下药店不得不承载房租、水电、人工等刚性支出,这些成本最终难免转嫁到药价中,尤其在核心商圈,高昂租金更是直接推高售价。而线上渠道省去了实体店面的大额开支,部分药品采取厂商直发模式,流通成本显著降低。但成本差异绝非价差悬殊的全部原因,线上市场的激烈竞争倒逼商家压低价格,消费者轻点屏幕即可全网比价,让价格成为重要竞争筹码;线下则受地域限制,竞争压力较小,价格调整缺乏动力,这种市场格局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了价差。

更值得警惕的是价差背后的信息不对称陷阱。不少消费者在线下购药时,并不知晓同店线上还有低价选项,药店工作人员往往仅以“平台补贴”含糊回应,却回避告知线上具体价格。药品作为特殊民生商品,消费者难以自主判断价格合理性,经营者本应承担更高的信息披露义务,这种选择性沉默实质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

或许有人会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市场选择的结果,认为消费者可自主在线上下单。但现实中,很多急需用药的患者、不熟悉线上操作的老年人,只能被动接受线下高价,这无形中造成了消费群体的“价格歧视”。更令人担忧的是,线上低价竞争已出现畸形苗头:部分药品线上售价接近甚至低于成本,沦为吸引流量的“引流款”,而平台高额抽佣又让药店陷入“不做线上丢客户、做了线上亏毛利”的困境,甚至有中小药店因此被迫关门。这种内卷式竞争不仅可能削弱线下药店的专业服务能力,更潜藏着因成本压缩导致的用药安全风险。

药价“剪刀差”的存在,本质是数字经济与传统零售碰撞下的价格失衡。市场竞争的活力不应以牺牲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为代价,渠道成本的差异更不应成为信息遮蔽的借口。唯有让价格在阳光下运行,才能让这道刺痛人心的“剪刀差”真正消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许海龙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