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当以学业压力为切口完善系统性支撑
作者:夏研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引发舆论关注。
之所以受瞩目,主要是因为《措施》涵盖面广泛,且极具针对性。比如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在开学、考试、假期、升学等时间节点,密切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情绪和行为变化;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学活动;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校医和保健教师,等等。
《措施》基本覆盖了学业、休息、运动、网络使用、校园建设、防止校园霸凌、关爱特殊学生群体等,几乎触及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关键环节。《措施》的出台,体现出从“分项治理”向“系统保障”的转变,既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表象,更着眼于导致心理压力的深层原因。
结合《措施》整体也可以看出,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把脉”,学业依然被视为导致心理问题最主要的来源之一,被放在了所有措施的首位。这个指向是精准的,毕竟在校园生活里,学习占据最主要的篇幅,也是学生“最终极”的考核。关注心理健康,这一问题是无法绕过的。
因此,《措施》提出的一系列调整——从减轻作业负担、规范考试排名,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实质上都是在为学生“减压”。它不仅关乎学习方式的改变,更是在重新定义“成绩”与“成长”的关系,也传递了一个导向:心理健康、人格成长,不能在保证成绩的面前被牺牲掉。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措施中还直面了家长的焦虑。比如提到“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缓解学生和家长升学焦虑”,这指向的是“中考分流”。近些年,学生面临升入普通高中还是中职的话题屡受讨论,毋庸讳言这也是不少家庭的焦虑源头。
关于这一话题,在两会这样的重要场合也多次出现。比如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陈众议表示,中考“定终身”为时过早,应把亿万孩子从“中考普职分流”中解放出来。
而这次《措施》显然也在回应这样的社会关切。它并未回避升学制度带来的结构性压力,而是尝试通过制度设计去缓解紧张感。相信这也能为今后政策的完善创造更大空间。
当然,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全部。也因此,《措施》进行了条分缕析,织就了一张全方位的支撑网格。其中还提到“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设,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及时做好教职工心理调适和情绪关怀”“普遍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教师、家长的心理和素质也被纳入考量。可见这次《措施》的系统性——不再将“心理健康”视为某个单一群体的任务,而是作为一个贯穿学生、教师、家长乃至整个教育生态的共同议题。
也希望在《措施》出台之后,能以学业压力为突破口,带动教育体系在更广层面的优化与完善。无论是教学安排、身心健康、校园环境,还是师资支持与家庭教育,都能在这一框架下得到进一步支撑与衔接。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在《措施》的指引之下出台更有可行性的具体措施,把文件中的原则落到校园运转当中。唯有如此,《措施》所倡导的“心理健康”才能从理念变为现实,从政策变为日常,成为每位学生成长道路上最鲜明的背景板。(夏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