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高教观察》>正文

促就业应从提升大学生实习与就业能力抓起

 2025/1/7 10:18:54 《高教观察》 作者:中国科学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李锋亮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

2025年,国内高校的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这让社会各界持续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据媒体报道,近日国内各地相继打出政策“组合拳”,希望促进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我国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和毕业生规模不断创造纪录。大学生规模化、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始终突出,其就业压力居高不下。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也被认为是结构性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浙江省统计局最新的专项统计显示,27%的大学生和57.1%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59.6%的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首先考虑实习经历和实践能力。

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将实习经历当作筛选简历的重要考核指标。高校毕业生也认为“有相关实习或工作经历”在求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开展大学生实习制度改革、优化大学生实习组织管理。比如早在2019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作出具体要求和详细规定,推动实现高校实习的规范化和实效化。同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改进实习运行机制、优化实习过程管理,以提高实习效果,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长期的学生职业规划和实习指导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就造成部分大学生在实习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实习成效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同时,高校还面临着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实习渠道狭窄、实习模式不够灵活、实习咨询受限等问题。这些问题也阻碍了大学生的实习道路。

另外,大学生实习的岗位工作与专业不挂钩现象仍比较严重。有调查研究表明,超半数学生的实习工作与专业不挂钩或相关度不高。就业能力强调专业知识、技能与工作能力,在实习工作与专业不相干的情况下,实习工作对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相当有限,尤其体现在通用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提升等方面。而且,实习工作与就业岗位不相干,会导致用人单位与求职学生之间出现供需矛盾与认知差异,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群体在实习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导致大学生实习权益受侵害现象频繁出现,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求职过程中遭遇诈骗、用人单位拒绝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不平等劳动合同、产生实习薪酬和用工时长的纠纷、实习期间相关待遇难以实现等。

基于上述原因,大学生在寻求实习机会时面临大量不确定性与风险,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不能找到专业匹配的实习工作、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需要从不同主体和角度帮助提升其实习与就业能力。

一方面,要打造实习就业服务平台,规范大学生实习流程。目前,大学生实习存在管理混乱、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对此,一是应打造大学生实习就业服务平台,邀请企业单位投放优质实习岗位资源,并规范实习招聘流程,保障学生的实习权益,同时进一步收集大学生实习就业数据,及时掌握、分析大学生的实习成效;二是应加强对现有实习招聘平台的管理,加强监督,防止出现非正规企业的招聘信息和大学生虚假实习的情况,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实习成效与就业能力。

另一方面,要建构“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深化政、校、企等多元主体合作。针对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实习、就业相互独立、衔接不足的问题,建议推广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深化政、校、企之间的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有关部门应进行顶层设计,关注所属高校的学科特色与实际情况,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的布局设计与实际推动。高校应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制定合理的遴选机制和培养方案,充分利用校企多元课堂,保障实际的人才培养成果。只有政、校、企多方协同、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建立长效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可以预计,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各界也都有责任和义务促进大学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其中,提升大学生的实习与就业能力是一个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激励大学生进行实习规划与实习实践。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