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实验室”设备、人才应双重共享
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区少荃湖畔有间“共享实验室”,这里的高端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面向全社会开放,企业可以按需选择入驻方式和使用项目。类似这样的“共享实验室”,合肥已试点开放66家,主要布局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技术、聚变能源等市场需求强烈的产业领域。
“共享实验室”既可帮助企业解决实验难题,又可让一些实验室“沉睡”的仪器资源高效运转,可谓双赢的设置。事实上,在生产实践中,一些企业搞研发需要借助先进仪器,但大型科学仪器价格高昂,对企业来说购买很不划算;也有一些企业因高端仪器操作门槛高、技术力量难求,从而对自建高端实验室望而却步。尤其是一些初创企业、民营企业更可能同时存在这两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合肥开放66个“共享实验室”,让企业对先进设备不再“看得见、摸不着”,这无疑值得点赞和借鉴。搭建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既可有效满足企业的研发需求,降低其科研成本,又能够提高相关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期待更多城市破除制度壁垒,针对企业的实验难题,开出“共享实验室”等良方。
当然,“共享实验室”不应只是设备共享,还应包括科研人才共享。因为先进仪器设备需要高水平人才来使用。这就需要打破人才流动壁垒,构建人才共享生态圈,围绕共享人才实行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协商机制,提高科研人才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从而推进人才共享、科研互促转化。如果人才不能共享,“共享实验室”恐怕容易卡在“最后一公里”,难以实现可持续利用。(何勇海)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