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秋抢收 “抢”字当头
入秋以来,河南、山东等地遭遇持续阴雨和局部强降雨,农田泥泞,机械难以下地,谷物水分超标,晾晒烘干困难,严重影响秋粮收获进度。
“抢秋抢收,不抢就丢”,农谚里的紧迫感,正是河南、山东等粮食主产区的真实写照。稻田中、玉米地里、晒粮场上,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大战正酣,人们扎进泥里连轴转,用“一滴汗水摔八瓣”的拼劲,全力守护粮食颗粒归仓。
“抢”字当头,与天争时。此轮抢收中,履带式收割机、烘干塔、无人机等成为“硬通货”,很多地方专门设立“抢收调度群”,实时更新农机作业位置、排水进度、烘干点容量;有的地方通过视频直播连线农技专家,把防霉烘干“金点子”直接送到地头上,实现点对点指导;还有的地方开放政府大院、文化广场、学校操场,变身“临时晒场”,解农户“无处晾粮”的燃眉之急。人力、场地、技术拧成一股绳,让“各自为战”变“协同抢收”,在泥泞里抢出效率。
“稳”字坐镇,科学施策。秋粮收购启动后,各地牢牢守住“种粮卖得出”底线,应收尽收,及时烘干,确保“有人收、有仓装、有钱付”;农业保险理赔开启“绿色通道”,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努力对冲灾害损失;有的还伸出“有形之手”,协商降低烘干费用,给予农机企业一定补贴,既保证企业利润,又考虑到种粮农户们的实际困难。从收购、理赔到服务的每一环都想深做实,保障农民收益,才能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稳住农民种粮信心。
很多人觉得“秋收图”是诗意美好的,但是没种过地的人很难体会抢收之难。收回来的稻谷,如果没有晾干进仓,温度一升高,容易发霉腐烂。为保“颗粒归仓”,各地不论高科技还是土办法,只要管用就用上,从抢收时的资源统筹,到收购时的精准兜底,这些及时、科学的应对策略,都会转化为应对天气变化的底气和定力。
河南、山东等地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秋粮若不能及时抢收,不仅农民会遭受经济损失,更可能影响全国粮食市场的稳定。在特殊天气下,打好“秋粮保卫战”,其实就是跟老天“抢饭碗”,就是护住“粮袋子”,就是守住“国之大者”,马虎不得,松懈不得。今天,我们在风雨中为每一粒粮食而战,正是为了将粮食安全底线夯得更实、筑得更牢。
农业生产,随时会受天气影响,但端稳饭碗不能只是“靠天吃饭”。随着“三秋”连阴雨从偶发极端天气转向常态化挑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短板日益凸显。闯过这道关,考验的不是零散应急措施,而是系统谋划的长效思路。从改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到推广耐湿抗逆作物品种,再到加快农机装备升级,用全链条的科学布局筑牢农业根基,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张双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