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红包“折角”,心意更重

 2025/10/29 15:00:05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最近,一条关于“折角红包”的视频火遍全网——某地一对新人结婚,收到亲友红包后,轻轻折个角就原封退还,表示“心意已收下”。这一婚宴细节引发不少点赞,部分网友呼吁“全国推广”,中央文明办也公开表扬。

“折角红包”,何以引发广泛共鸣?诚如网友所言:它犹如一股清流,冲掉了人情往来的压力,让大家看到了传统礼仪的本真内核。说起来,份子钱本是亲友表达祝福的一种方式,寄托着随喜同乐的美好寓意,如今却在一些地方异化为人情负担。有人为收到太多请柬头痛,有人为如何还礼焦虑,还有人因礼金数额暗自较量。此前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年轻人表示对份子钱感到压力。如是种种,都违背了民间习俗的本意,还助长了不良风气。

“讲心不讲金”,让人情往来更轻松。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提出工作要求,农业农村部将移风易俗纳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政策引导下,各地积极推动婚丧嫁娶新风。比如,广东湛江提倡逢好事种“喜事树”,广西百色提倡压岁红包不超过20元,湖南辰溪建立文明节俭操办红白喜事的村规民约……这些创新均意在返璞归真,让仪式更有人情味。

礼尚往来的核心,不是物质的对等交换,而是情感的双向奔赴。“折角红包”移风易俗,反而更显温暖。让美好的祝福多一些、物质的束缚少一些,也是给当事人减负。就结婚这件大事来说,这些年,从集体婚礼、公益婚礼的流行,到明确礼金上限、简化冗余流程的尝试,都与“折角红包”的初心一脉相承:要有“人情味”,不背“人情债”,这也是普遍的社会共识。

移风易俗不能一蹴而就,呼唤更多人身体力行、推动改变。让人情往来流淌真诚温度,让人际关系回归清简本味,全社会都将因此受益。(雨馨)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