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专业”进大学,或将重新定义托育服务
作者:马青
大学开设“带娃专业”有必要吗?学什么?职业前景如何?媒体记者探访了开设托育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比如,今年首批获批的山东女子学院,“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健康照护+科学评估+管理研究”三大核心能力,学习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营养喂养、疾病防护等必修课,覆盖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还要具备组织亲子活动、开展育儿指导、协调社区资源以及进行团队管理、调查研究等综合能力。齐鲁师范学院除了以上课程外,还有一门《婴幼儿伤害预防急救》课程,仅基本急救措施,学生就要至少掌握7种,包括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擦伤、跌伤,还有鼻出血、烧烫伤等。
目前,全国有600多所高职专科学校开设了与托育相关的专科专业。今年4月,教育部首次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本科教育学类。从专科到本科,与婴幼儿有关的专业人才培养越来越深入和完善。
有人对这个专业不以为然,或多或少反映出社会对婴幼儿照护与管理的偏见。很多人的育儿方法主要来自经验传授或碎片化信息,因此,他们对“带娃”的认识还停留在家务层面。但实际上,养娃并不是“多口人、多碗饭”的事,也不能把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单纯理解为培养“育儿保姆”。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3岁前是婴儿期和儿童早期,是影响一个人神经发育、情绪模式、依恋关系乃至未来社会行为的关键期。这个专业的本质,是学习如何理解孩子的需求,如何为孩子设计构建一个有利于认知与情感健康成长的环境。换句话说,学生要学会的不只是“怎么看护”,更要掌握这个阶段的教育原理,并将之运用到机构、家庭、社会等各个场景。大学开设这门专业,有助于社会重新认识这个专业的学术内涵和职业价值。
数据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人数约3000万,超过三成婴幼儿家庭有托育需求,以每千人4.5个托位数来计算,缺口在三百万,这已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市场。同时,目前3岁以下婴幼儿的实际入托率还不足8%,这背后并非大多数家庭不需要托育服务,恰恰相反,是托育资源不足、托育人才不够,才让相当多的家庭无法选择。服务不足,反过来抑制了需求。
托育服务与生育意愿之间也存在因果关联——若没有可负担、可信任的托育支持体系,很多人不敢生。老人带不动、保姆找不到、机构费用高、资质参差不齐、母亲的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既是许多家庭现实的焦虑,也是困扰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原因之一。为此,国家在大力发展托育服务,让更多年轻父母没有后顾之忧。今年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发展“1+N”托育服务体系,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托育服务需求,大学设立相关专业,正是为这张蓝图补上人才这一块关键的拼图。
事实上,“带娃专业”的就业方向也可能超乎想象。随着国家普惠托育政策推进,社会对托育服务的期待不仅是满足数量,对质量和安全也有更高的要求。托育机构、社区育儿中心、家庭教育指导、婴幼儿康复与干预,乃至政策研究与培训岗位,都需要具备系统知识与职业伦理的专业人才。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大学培养托育人才,不只是为了填补就业市场,更是在为未来社会结构做支撑。因为当一个社会开始重视“怎么带娃”时,其实是在回答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我们希望下一代怎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托育服务体系是否健全,不仅关乎年轻家庭能否平衡好工作与生活,也关乎教育公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马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