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整蛊莫越界,玩笑岂能碰红线
田甜
近日,用AI制作“流浪汉闯入家中”图片来整蛊家人的帖子,在社交平台走红。近日,安徽一女子用AI工具生成了高度逼真的“流浪汉卧坐餐厅”等图片,发给在外聚餐的丈夫想要测试其反应,没想到丈夫信以为真,当即报警求助。接到报警后,辖区派出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民警火速赶往现场。民警现场核实情况,确认是一场虚惊。近期多地已出现类似闹剧,有的引发整栋楼逐层排查,有的导致亲属紧急奔袭。(10月25日 大河网)
技术赋能下的“创意整蛊”,早已偏离娱乐的初衷。公共资源的浪费,是AI整蛊最直接的危害。民警、物业等公共服务力量,本应投入到真实的险情处置、民生保障中,却一次次为虚假警情耗费心神。安徽警方的紧急出警、整栋楼的逐层排查,每一次无效响应背后,都是社会服务成本的无端消耗。更令人揪心的是,虚假警情占用的救援通道,可能让真正身处险境的人错失生机。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但将公共安全资源当作整蛊道具,既暴露了对他人劳动的漠视,更折射出对社会秩序的轻慢。
比资源浪费更严重的,是这类行为触碰法律红线的风险。律师明确指出,通过AI间接引发虚假报警,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已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可能面临拘留与罚款。此前,有人利用AI捏造恶性刑事案件警情引发恐慌,最终被依法行政处罚;还有人借AI传播虚假灾情图片,同样难逃法律追责。这些案例早已划出清晰边界:虚拟世界的“玩笑”,在现实中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以“测试反应”为借口的整蛊,本质上与编造谣言、谎报险情无异,绝非“无伤大雅”就能开脱。
AI整蛊对人际信任的侵蚀,更具隐蔽性与破坏性。亲人朋友间的信任本是情感基石,却被虚假险情一次次考验。当丈夫看到AI图片的瞬间,涌上心头的是真实的恐惧;当亲属接到虚假消息匆忙赶来,满心都是对家人安危的担忧。这种以他人焦虑为笑料的行为,只会在彼此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虚假信息泛滥,终将导致信任疲劳,若真遇险情,反而可能陷入“狼来了”的困境。
技术的进步应当服务生活,而非制造混乱。AI生成技术的初衷,是为创作赋能、为生活提质,而非成为制造恐慌的帮凶。娱乐要有边界,玩笑须有分寸,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技术的敬畏。
遏制AI整蛊乱象,既需法律亮剑,更需全民自觉。执法部门对虚假警情的严厉处置,能形成有力震慑;平台升级审核机制,可从源头拦截不良内容。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使用者心中的标尺:始终牢记公共利益不可侵犯,法律红线不可逾越,人际信任不容践踏。
技术向善,方能行远。当我们使用AI时,当存敬畏之心;当追求娱乐效果时,当守伦理底线。唯有让技术在法律与道德的框架内运行,才能让创新真正服务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