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坏胆固醇”堵了你的血管
近日,我国学者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2010年-2020年间,我国因“坏胆固醇”升高导致的年龄标化死亡率(按照某一标准人口的年龄结构计算的死亡率)上升了34.41%。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坏胆固醇”对国民健康的威胁正持续加剧。
什么是“坏胆固醇”
对于“坏胆固醇”的含义,江苏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樊宽鲁给出了通俗解读:“它其实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所以被称为‘坏胆固醇’,是因为它一旦超标,就会像水管里的水垢一样,逐渐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会慢慢堵死血管,进而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问题。”
“坏胆固醇”从哪来
樊宽鲁介绍,“坏胆固醇”的来源大致分为自身合成和外部摄入两类。“首先肝脏会自身合成,这也是‘坏胆固醇’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吃进去的。比如常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或者过量摄入蛋黄、奶油等,都会让‘坏胆固醇’增多。”
除此之外,久坐、熬夜、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肥胖、糖尿病、肾病等基础疾病,也会导致“坏胆固醇”指标飙升。
如何降“坏胆固醇”
对于日常应如何有效降低“坏胆固醇”,樊宽鲁结合临床经验,提供了几种实用方法:
首先注意科学饮食。多吃燕麦、芹菜等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烹饪时尽量用橄榄油、菜籽油等植物油替代动物油,每周食用2次深海鱼。
其次要坚持运动。可以每天快走或慢跑30分钟,确保每周累计完成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此外,控制体重也很关键。樊宽鲁表示,超重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往往只需减重几斤,就能明显降低“坏胆固醇”。
他还提醒,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酗酒会扰乱肝脏代谢,这些习惯需尽早戒除。
除了改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同样重要。樊宽鲁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一次血脂,若发现指标超标,切勿盲目硬扛,应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调理。


